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
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#34

《属天的奥秘》摘录

《属天的奥秘》摘录

34.属灵真理是无法理解的,除非知道以下普遍原则:

(1)宇宙万物为成为某种事物,都与良善和真理,以及它们的结合有关;因而都与爱和信,以及它们的结合有关。

(2)人拥有意愿和理解力,意愿是良善的容器,理解力是真理的容器。人里面的一切事物都与这两者及其结合有关,正如一切事物都与良善和真理,以及它们的结合有关。

(3)有一个内在人和一个外在人,它们就像天堂和世界那样彼此不同;然而,它们应该构成一体,以便人能成为真正的人。

(4)天堂之光是内在人所处的光,世界之光是外在人所处的光;天堂之光是神性真理本身,也就是一切聪明的源头。

(5)内在人中的事物与外在人中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;因此,它们各自以一种不同的形式显现,以便它们只能通过对应学被领悟。

除非知道这些和其它许多事,否则,除了那种不协调的观念外,对属灵和属天事物形成任何观念是不可能的。这意味着脱离了这些普遍原则,外在人的经验和知识对理性人的学习和成长来说,几乎没什么用处。由此可见这些信息何等必要。关于这些普遍原则,详情可参看《属天的奥秘》一书。

属天的奥秘 #8871

8871.“上天、下

8871.“上天、下地”表存在于属灵之光中的事物和存在于属世之光中的事物。这从“上天各物的形像”和“下地各物的形像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上天各物的形像”是指那些在属灵之光中眼睛可见的事物,所以这些事物都与信之良善和真理,因而与对邻之仁和对主之爱有关(“作天上各物的形像”表示伪装和模仿这些事物或美德);“下地各物的形像”是指那些在属世之光中眼睛可见的事物,就是那些与文明、道德的良善和真理有关的事物。“作地上各物的形像”表示伪装和模仿这些事物或美德。字义是指天空中所看到的那类事物,如太阳,月亮和星星;以及地上所看到的那类事物,如各种动物,包括飞的、走的和爬的。但内义是指这些事物所表示的那类事物,它们都与良善和真理有关,如前所述。
摩西五经以这些话进一步描述了这些事物:
惟恐你们为自己做雕像,造任何相似的形状,无论是男像或女像,或任何地上走兽的像,或任何飞在空中有翅膀的鸟儿的像,或任何地上爬物的像,或地底下水中鱼的像。又恐怕你向天举目,观看日、月、星,就是天上的万象,你就被勾引向它们下拜,事奉它们。你们要谨慎,免得忘记耶和华你们神与你们所立的约,为自己做任何形状的雕像。因为耶和华你的神乃是吞灭的火,是妒忌的神。你们生子生孙,在那地住久了,就败坏自己,做任何形状的雕像,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们作见证,你们必从这地上速速灭尽!耶和华必使你们分散在万民中,在那里你们必事奉人手所造的神,就是木石。(申命记4:16-19; 23-28)
经上如此严厉地禁止作天上地上任何事物的形像,主要是因为出身于雅各的这百姓非常倾向于敬拜外在事物。这种倾向的原因在于,他们不愿知道关于教会内在事物的任何事,这些内在事物属于对主的信和爱,以及对邻之仁。因此,他们若被允许作事物的形像,就会向它们下拜,把它们当作神明来敬拜。这一点从他们在如此多的神迹中间为自己所铸的金牛犊,以及他们频繁地为了偶像崇拜而离弃对神的敬拜很明显地看出来。然而,内义上所表示的并不是这些行为,而是前面所解释的事物。

属天的奥秘 #6865

6865.“使你可以

6865.“使你可以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”表随之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从侵扰的虚假当中所获得的解救。这从“领出来”、“以色列人”和“埃及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领出来”是指解救;“以色列人”是指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(参看6637节);“埃及”是指教会真理对立的虚假记忆知识,因而是指侵扰的虚假(参看6692节)。
  侵扰那些属于属灵教会之人的,主要是虚假的记忆知识。原因是,他们对源于良善的真理没有觉知,只有从教义所得来的真理的知识。像这样的人很容易被记忆知识侵扰,因为记忆知识是最一般的容器;在引入它们的真理使它们变得透明之前,它们有时看似与真理相反,因而不被注意。此外,记忆知识充满感官幻觉或谬误;那些只有从教义所获得的事物的知识,对源于良善的真理没有觉知的人无法驱散这些感官幻觉或谬误。主要原因是,世界的光在他们中间占导地位;只要天堂之光不流入它,这光似乎就清晰;但是,一旦天堂之光流入,并穿透它,这光就变得模糊。这解释了为何这些人在世俗的事上通达、聪明,但在天堂的事上却迟钝、愚蠢。当这些人为自己证实其教会的教义时,他们自认为通达。但是,当他们如此想时,正是源于世界之光的低级感官之光欺骗了他们。因为一切宗教教义,无论哪种,都能被证实;如犹太人能证实自己的教义,狂热之徒能证实他们狂热的教义,苏西尼派能证实苏西尼派的教义,各种异端能证实各自的异端教义。一旦这些教义被证实,在感官之光中,它们在这些人看来,就像是真正的真理。但那些凭天堂之光看见的人从主领受启示;在证实之前,他们会看看在下面并在那里被有序排列的记忆知识,以辨别真理能不能被它们所证实。由此明显可知,后一种人从在记忆知识之上,因而与记忆知识不同且分离的更内在位置来看待事物;而前一种人的视角比较低下,就在记忆知识里面,从而纠缠于记忆知识中(参看2831节)。
  

目录章节

目录章节

目录章节